并行埋地敷設(shè)管道安全性影響評估技術(shù)研究
來源: 作者: 時間:2018-7-12 閱讀:
董紹華 彭東華 邸鑫 張河葦
中國石油大學(xué)(北京)
摘要:管道運輸系統(tǒng)是現(xiàn)代重要的運輸系統(tǒng)之一,已經(jīng)普遍應(yīng)用于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chǎn)、城市建設(shè)以及社會各個領(lǐng)域。管道運輸是陸地輸送天然氣主要方式。我國中西部地區(qū)地形復(fù)雜,管道走廊用地緊張,多條管道不可避免的需要并行敷設(shè),而且在以后的管道建設(shè)中,并行敷設(shè)管段還要增加,因此就,解決并行管道建設(shè)、生產(chǎn)運行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及時開展風(fēng)險評價是非常必要。本文通過對管道泄漏工況的分析,模擬管道爆炸初始TNT爆炸當(dāng)量,采用ANSYS -Autodyn軟件對管道爆炸沖擊進行數(shù)值模擬,結(jié)合1016mm管道敷設(shè)工況,確定物理模型參數(shù),分析不同并行間距下埋地天然氣爆炸對并行管道的沖擊破壞效應(yīng),提出并行管道安全間距,確定其合理范圍,同時評價一條管道發(fā)生失效時對另一條管道的影響,通過并行管道的安全評價,可為管道運營和維護提供有力的幫助。
關(guān)鍵詞:天然氣管道 并行 風(fēng)險 評估 模型
1、前言
管道敷設(shè)方式一般采取單根管道埋地的獨立敷設(shè)方式,但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路由緊張局面必須采取并行敷設(shè)和同溝敷設(shè),國外俄羅斯長輸油氣管道采取并行的工程實例較多,其中有著名的俄羅斯中亞-中央輸氣管道,一線建于1967年,到1976年,四線建成。中亞-中央輸氣管道主要有四條,主要負責(zé)莫斯科的天然氣輸送。線路平均長度達到2800多公里[1]。
近年來,我國探明天然氣儲量持續(xù)增長。因天然氣是一次性能源中相對清潔的產(chǎn)品,消費規(guī)模也迅速擴大。新增探明儲量主要位于鄂爾多斯、塔里木、準(zhǔn)噶爾盆地及四川盆地。管道敷設(shè)也從單根管線發(fā)展到多條管線并行敷設(shè)、聯(lián)合運行的局面。陜京二線和三線并行段達到460公里以上,途徑很多地形復(fù)雜區(qū)域,有的地段間距不足5米,具有極高的施工難度和巡線難度。
中亞輸氣管道并行敷設(shè),兩管直徑均為1067mm,管線經(jīng)過土庫曼-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后到達中國邊境霍爾果斯,目前該項目正在實施中,線路全長為1818km。
除此以外,輸油管道也有并行敷設(shè)的情況。例如,目前西氣東輸二線在新疆、甘肅和寧夏境內(nèi)分別與已建的獨鄯成品油管道、西部管道和西氣東輸一線長距離并行敷設(shè),同時還要考慮與正在規(guī)劃的獨烏鄯原油管道,鄯烏輸氣管道,西氣東輸三線等管道并行。此外,慶鐵線與慶鐵復(fù)線(八三管道)也是并行敷設(shè),管道起點為大慶市林源,終點為鐵嶺輸油站,全長516.34km。
埋地管道不同于地上管道,其發(fā)生失效后泄漏引發(fā)管道爆炸的幾率遠低于地上管道。但由于土壤對爆炸空間的限定,埋地管道發(fā)生爆炸后,爆轟現(xiàn)象形成的沖擊波受到土壤持續(xù)反射作用,沖擊波超壓迅速上升,比地上管道爆炸的產(chǎn)生的沖擊波超壓高一個數(shù)量級。但由于土壤對沖擊波壓力和沖量的傳遞比空氣慢,因此沖擊波對并行管線的破壞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隨著并行間距的增加,爆炸能量逐漸被土壤吸收,沖擊波對并行管線的破壞能力也迅速下降。因此,埋地管道爆炸與地上管道爆炸相比,其對并行管線的破壞程度、作用時間、變形規(guī)律存在很大差異。
國內(nèi)有關(guān)設(shè)計標(biāo)準(zhǔn)規(guī)定了管道并行間距為6米[1-2],并行管道的間距是否符合風(fēng)險后果的要求,需要建立分析模型和力學(xué)仿真得到。
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模擬的方法,基于管土作用的TNT爆炸當(dāng)量爆破沖擊能量守恒原理,合理確定邊界,解決并行管道安全間距問題,建立了量化有限元模型,使用現(xiàn)代爆炸力學(xué)大型有限元分析系統(tǒng)仿真技術(shù),確定并行管道間距的合理范圍,同時評價一條管道發(fā)生失效時對另一條管道的影響,通過并行管道的的定量化安全評價,可為管道的安全運營和入場維護提供技術(shù)支持。
2 并行管道數(shù)學(xué)模型
2.1 有限元模型
采用Autodyn軟件對管道爆炸沖擊進行數(shù)值模擬。結(jié)合1016mm管道敷設(shè)工況,確定物理模型參數(shù),分析不同并行間距下埋地天然氣爆炸對并行管道的沖擊破壞效應(yīng)。
管道泄漏時間取=180s,轉(zhuǎn)化為TNT當(dāng)量=25.74kg。初始化TNT當(dāng)量球,取半徑156mm。建立二維楔形TNT爆炸模型:156mm1000mm,計算時間0.25ms。空氣材料Air(Ideal gas),管線材料Steel1006和Steel4340和,TNT材料狀態(tài)方程JWL,土壤材料選用CONC-35MPA,其狀態(tài)方程為P-alpha,強度模型為RHT-concrete,GAS材料基于AIR材料本構(gòu)模型修改密度和內(nèi)能。
總體物理模型設(shè)置為:兩個內(nèi)徑1197mm的管道并行放置在土壤中,埋深=1.5m。土壤除頂部與空氣接觸外,其余5面默認為無限邊界。兩個管道與土壤水平方向的邊界距離均保持=2m。兩管道中心間距分別設(shè)置為2m、3m、4m、5m、6m、7m、8m,其中一個管道以等當(dāng)量TNT球代替,見圖2.1。
圖2.1 物理模型示意圖
為提高計算效率,選取建立1/2管道、1/2土壤和1/4TNT球物理模型。在Workbench中建立(4m+)2m2m的土壤模型,并在管道位置預(yù)留兩個圓柱孔洞。建立Pipeline模型和Gas模型,填充進土壤圓柱孔洞中,設(shè)置接觸對。
圖2.2 workbench埋地管道模型
將上述空間模型通過Explicit Dynamics模塊導(dǎo)入Autodyn軟件,確定Grid、Ini.Cond條件和邊界條件,修正GAS材料狀態(tài)方程參數(shù)和強度模型參數(shù)。添加Air和TNT材料,建立Space的Euler-FCT模型,覆蓋整體土壤模型。將計算后的二維楔形TNT爆炸模型remap導(dǎo)入Space模型。球心坐標(biāo)選取原爆破并行管線的軸心。
圖2.3 空間模型示意圖
2.2 邊界條件及接觸
土壤模型除地表表面外,其余5面為半無限體,均設(shè)置為Flow out邊界。土壤地面添加=0m/s約束。管道內(nèi)壓為6MPa,=0端軸向位移=0m/s,見圖2.4。
接觸對的設(shè)置同時考慮管道內(nèi)部與Gas、外部與空氣的接觸。此處設(shè)置內(nèi)部接觸對為trajectory接觸,保證能量守恒和動量守恒,并隨時跟蹤模型中節(jié)點與面的接觸。設(shè)置外部接觸為流固耦合,保證能量傳遞的準(zhǔn)確性。
為跟蹤管道管壁位移量和速度大小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需要在管道模型上添加一定數(shù)量的Gauge點,其位置極坐標(biāo)以軸為原點,每隔45°選取一系列Gauge點,見圖2.5。
3 計算結(jié)果分析
由于埋地管道同時受管道爆炸和土壤變形擠壓作用,容易產(chǎn)生大變形破壞甚至出現(xiàn)管道壓裂現(xiàn)象。因此對埋地管道的失效分析不同于地上管道,須根據(jù)管道的被破壞形式分為壓裂失效和大變形破壞兩大部分。下面分別展示并行間距2m、3m、4m、5m、6m、7m、8m的埋地管道受爆炸沖擊的最終計算結(jié)果,分別探討其破壞規(guī)律。
3.1 并行間距2m
該物理模型中的gauge點分布如下圖所示,
圖3.1 2m并行間距管道Gauge點分布圖
各系列Gauge點隨時間推移所受沖擊壓強及積分變化變化曲線圖見圖3.2。總計算時間為160ms。埋地管道發(fā)生爆炸時,近爆炸源土壤發(fā)生液化現(xiàn)象,沖擊超壓直接透過土壤傳遞給近距離并行管線,管道同時受爆炸超壓和土壤塑性變作用,發(fā)生大變形甚至破裂失效。
圖3.2 2m并行間距各系列Gauge點壓強曲線圖
由圖3.2可看出,管道Z=0端所受沖擊超壓依舊大于管道Z=2m端,即管道遠離爆炸源部位所受超壓大于靠近爆炸源部位,這一點與地上管道一致,均是由沖擊波在傳遞過程中發(fā)生折射、振蕩造成的。
系列Gauge點中均以管道尾端Gauge點所受壓強最大,且振蕩最明顯。故表1數(shù)值只用來代表各系列Gauge點所受沖擊壓強數(shù)量級,具體數(shù)值只做參考.
表1 Gauge點所受沖擊壓強超壓最值表
Gauge點 |
1~5 |
6~10 |
11~15 |
16~20 |
21~25 |
26~30 |
31~35 |
36~40 |
正超壓(MPa) |
425.9 |
162.2 |
327.4 |
245.6 |
354.0 |
245.2 |
156.2 |
243.3 |
負超壓(MPa) |
-338.1 |
-231.5 |
-392.7 |
-243.6 |
-282.3 |
-391.8 |
-211.8 |
-218.1 |
表2 Gauge點總位移最大值
Gauge點 |
1~5 |
6~10 |
11~15 |
16~20 |
21~25 |
26~30 |
31~35 |
36~40 |
總位移(mm) |
257.4 |
526.8 |
461.3 |
107.5 |
108.2 |
155.0 |
243.0 |
365.8 |
表3.2中,Gauge點6的位移達527mm,為管道變形最大點,管道第二大變形位置為管道正面靠近頂部的部位,即與管道正對爆炸源位置呈逆時針45°夾角處。管道背面變形量整體小于正面變形量,最大值僅為155mm。管道受沖擊載荷狀況見下圖3.3。
圖3.3 管道受沖擊變形過程
當(dāng)埋地管道并行間距為2m時,管道爆炸對并行管道的沖擊破壞效應(yīng)是巨大的,會迅速引起管道破裂失效。其變形原理為:爆炸源產(chǎn)生的高強度沖擊波對周邊土壤產(chǎn)生振動液化,形成爆破漏斗。土壤持續(xù)受振動沖擊產(chǎn)生塑性變形,該變形延伸至并行管線周圍,對管道正面進行擠壓,導(dǎo)致管道水平方向上繼續(xù)大幅變形。管道背面土壤受漏斗擠壓密度增大,結(jié)構(gòu)趨于穩(wěn)定,導(dǎo)致管道背面變形遠小于正面,最終引起管道破裂。變形規(guī)律為:管道起始變形位置為正面Gauge點1~5部位,之后該部位持續(xù)凹陷。管道頂部和底部不斷向外延伸,管道背面受土壤作用不發(fā)生大形變。最終管道呈被壓裂狀態(tài),破裂位置為管道頂部和底部,與最大變形位置相垂直。
3.2 并行間距3m
該物理模型中的gauge點分布如下圖所示,其詳細位置坐標(biāo)見附錄P。
圖3.4 3m并行間距管道Gauge點分布圖
各系列Gauge點隨時間推移所受沖擊壓強及積分變化變化曲線圖見圖3.4。由前面知,埋地管道受近距爆炸沖擊產(chǎn)生實效現(xiàn)象的時間在100ms以內(nèi),這里選擇計算時間為160ms。埋地管道發(fā)生爆炸時,近爆炸源土壤發(fā)生液化現(xiàn)象,沖擊超壓直接透過土壤傳遞給近距離并行管線,管道同時受爆炸超壓和土壤塑性變作用,發(fā)生大變形甚至破裂失效。
圖3.5 3m并行間距各系列Gauge點壓強曲線圖
圖3.5 中管道遠離爆炸源部位所受超壓大于靠近爆炸源部位,系列Gauge點中均以管道尾端Gauge點所受壓強最大,且振蕩最明顯,不能代表引起管道大變形的實際超壓值,這里只選取Z=2m端即近爆炸源端的Gauge點分析。下表為各Gauge points系列起始點的超壓最值表。
Gauge點 |
1 |
6 |
11 |
16 |
21 |
26 |
31 |
36 |
正超壓(MPa) |
46.6 |
48.4 |
165.8 |
41.2 |
33.7 |
58.2 |
93.8 |
39.1 |
負超壓(MPa) |
-170.7 |
-181.7 |
-264.1 |
-127.8 |
-163.7 |
-204.5 |
-119.0 |
-253.3 |
圖3.6 管道受沖擊變形過程
圖3.6所示,管道破裂位置與前面理論位置一致。說明埋地管道并行間距為3m時,管道爆炸雖然不能對并行管線產(chǎn)生直接的超壓破壞,但爆炸引起的周圍土壤塑性變形會直接擠壓管道引起管道整體沿X軸方向移動,管道正面變形量遠大于管道背面,導(dǎo)致管道正面斜上、斜下部位為相對變形量最大部位,為管道破裂位置。而管道正對爆炸源位置為管道最大變形,但不是管道破裂失效位置。
總體來看,并行間距為3m時,埋地管道受并行管線爆炸沖擊所受到的沖擊破壞效應(yīng)與2m并行間距基本一致,其失效位置均為管道正面靠近頂部和底部的部位,其失效原因均由土壤塑性變形對管道產(chǎn)生擠壓引起。管道最大變形均為正對爆炸源位置,失效位置與最大變形位置呈90°垂直。地下爆炸雖然促使土壤形成爆破漏斗,但由于并行間距小,漏斗不能在管道位置形成集中堆積應(yīng)力,管道變形呈整體X軸負方向移動。
3.3 并行間距4m~6m
埋地管道同時受管道爆炸和土壤變形擠壓作用,容易產(chǎn)生大變形破壞甚至出現(xiàn)管道壓裂現(xiàn)象。因此對埋地管道的失效分析不同于地上管道,須根據(jù)管道的被破壞形式分為壓裂失效和大變形破壞兩大部分。前面通過對2m、3m并行間距系列進行分析,確定在并行間距小于3m時埋地管道爆炸會造成并行管道破裂失效。本文的最終計算目的是確定管道失效后果風(fēng)險分析,而管道受爆炸破壞會發(fā)生失效破裂和大變形破壞兩種風(fēng)險后果。
下圖分別展示埋地管道間距4-6米的管道受爆炸沖擊破壞形態(tài)的最終計算結(jié)果,并與間距7-8米的破壞形態(tài)計算結(jié)果相比較,根據(jù)計算結(jié)果,以不同的破壞形式對并行間距進行劃分,分別探討其破壞規(guī)律(在下一節(jié)中不再對7-8米間距的破壞形態(tài)圖進行分析和說明)。
圖3.7 不同并行間距下管道最終變形
圖3.7 中為并行間距。由圖可看出,并行間距在2m-3m之間時,管道受土壤水平變形擠壓,管道頂部和底部發(fā)生壓裂失效。并行間距在4m-6m之間時,管線爆炸產(chǎn)生的沖擊波無法直接對并行管線產(chǎn)生破壞,而是掀起土壤形成爆破漏斗,爆破漏斗在頸部形成土壤堆積,使土壤產(chǎn)生塑性變形,對管道產(chǎn)生擠壓作用,導(dǎo)致管道發(fā)生壓裂失效。并行間距達到7m后,土壤即使形成爆破漏斗,由于并行間距大,漏斗產(chǎn)生的土壤堆積也無法直接作用并行管線,這時管線的變形主要由周圍土壤的彈性變形力造成。這里的理論前提是將遠端的土壤看做粘彈性線性變形,該理論前面已詳細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管道近爆炸源端變形量最大,因此取管道上各Gauge點系列的起始點位研究對象,繪制其壓強和位移曲線,見圖3.8。圖中自左到右、自上到下依次為壓強曲線圖、位移曲線圖、速度曲線圖、沖量曲線圖。
圖3.8 6m并行間距各Gauge點參量曲線圖
并行間距分別為4m、5m、6m時,其所受爆炸超壓幅度和波動頻率基本一致,Gauge點位移速度梯度下降,但仍保持同一數(shù)量級。管道受沖擊沖量趨勢一致,均在t=50-100ms內(nèi)階躍上升,管道變形量均在這一時間段內(nèi)迅速上升。
各點最大位移值見表3.6、表3.7和表3.9。
表3.6 4m并行間距Gauge點位移最大值
Gauge點 |
1 |
6 |
11 |
16 |
21 |
26 |
31 |
36 |
總位移(mm) |
91.65 |
296.92 |
154.26 |
171.74 |
73.74 |
66.28 |
11.18 |
16.37 |
Gauge點 |
1 |
6 |
11 |
16 |
21 |
26 |
31 |
36 |
總位移(mm) |
12.46 |
51.78 |
23.19 |
30.51 |
37.15 |
99.64 |
14.64 |
9.93 |
表3.8 6m并行間距Gauge點位移最大值
Gauge點 |
1 |
6 |
11 |
16 |
21 |
26 |
31 |
36 |
總位移(mm) |
16.01 |
110.75 |
81.54 |
69.48 |
24.10 |
24.26 |
95.72 |
73.18 |
以6m并行間距系列為例,觀察其整體變形過程,分析其變形規(guī)律。見圖3.9,圖中左邊同時顯示土壤、管道、Gas和沖擊矢量,右邊只顯示管道和沖擊矢量。
圖3.9 管道變形過程
土壤邊界條件設(shè)置為:除地表表面外,其余5面為無限邊界。當(dāng)=50ms時,在爆炸沖擊的不斷振蕩下,周邊土壤不斷液化凹陷,開始被向上掀起。圖3.8中可看出,爆炸超壓已無法直接作用于管道,管道在前50ms基本無形變。
=100ms時,土壤已形成爆破漏斗,被掀起的土壤向上彎曲,引起X軸負方向的土壤受擠壓塑性變形,包括并行管道頂部的土壤。土壤塑性變形產(chǎn)生內(nèi)部應(yīng)力,壓迫管道引起形變。
=120ms時,土壤持續(xù)變形,在Gauge點6處形成集中應(yīng)力,造成管道破裂。在管道相對位置Gauge點31處,土壤受上下擠壓變形,帶動管道向內(nèi)凹陷,管道變形值達95.72mm。
當(dāng)120ms之后爆炸沖擊波不斷向地表擴散,總能量釋放進空氣中。但由于爆破漏斗形變速度小于爆轟波傳遞速度,沖擊波釋放完畢后,土壤仍然保持被掀起狀態(tài),引起管道持續(xù)變形。
以上即是并行間距6m系列埋地管道受爆炸沖擊影響的破裂失效過程。4m系列和5m系列與之類似,不再贅述。
終上所述,并行間距為4m-6m時,埋地管道受并行管線爆炸沖擊作用下,其變形和失效規(guī)律為:管道最大變形位置為管道正面靠近頂部處和背面靠近底部處,亦是管道破裂部位。其變形原因主要由土壤變形引起,具體過程與3m系列類似,爆炸沖擊已無法對管道產(chǎn)生直接作用。爆炸能量釋放進空氣中后,管道受土壤擠壓作用仍持續(xù)變形。
3.4 并行間距7m~8m
當(dāng)并行間距8m時,管道不再產(chǎn)生破裂失效現(xiàn)象。這里從壓力和變形量角度分析其受沖擊破壞效應(yīng)。
圖3.10 管道變形過程
圖3.1o為8m并行間距下管道變形過程。當(dāng)t=80ms時,土壤開始形成爆破漏斗。之后,漏斗體積不斷擴大,但由于最終漏斗口徑是一定的,其形成的土壤堆積與并行管道仍存在很大距離,所以爆破漏斗不再對并行管線的變形起決定作用。之后,地表土壤不斷被掀飛(圖3.10),管道變形受土壤整體粘彈性變形作用,其大變形位置依然為管道正面靠頂部位置,但該變形量不會引起管道破裂失效。
綜上,在并行間距大于等于8m時,管道不再發(fā)生破裂,其變形應(yīng)力來自土壤粘彈性變形應(yīng)力。最大變形位置為管道正面靠近頂部位置。雖然該變形量不會導(dǎo)致管道破裂,但已超出管道橢圓化設(shè)計準(zhǔn)則。為保證埋地并行管道安全,其敷設(shè)間距應(yīng)當(dāng)大于等于8m。
4 模型有效性驗證
TNT當(dāng)量法為蒸氣云爆炸(Unconfined Vapor Cloud Explosion ,簡稱UVCE)模擬方法中的典型模型,其原理是把氣云爆炸的破壞作用轉(zhuǎn)化成TNT爆炸的破壞作用,從而把蒸氣云的量轉(zhuǎn)化成TNT當(dāng)量。
當(dāng)埋地管道泄漏爆炸時,不考慮地表上已逸出可燃氣體,在土壤所包含的氣相進入飽和狀態(tài)時,計算埋地管道的總泄漏量并轉(zhuǎn)化為TNT當(dāng)量,對埋地管道爆炸沖擊能量進行預(yù)測。
(4.1)
式中:
——蒸氣云的TNT當(dāng)量,kg;
——蒸氣云中燃料的總質(zhì)量,kg;
——蒸氣云當(dāng)量系數(shù),統(tǒng)計平均值為0.04;
——蒸氣的燃燒熱,J/kg;
——TNT的爆炸熱,J/kg,(4230~4836kJ/kg,一般取平均4500kJ/kg);
取泄漏時間=180s,其他參數(shù)與地上管道設(shè)定一致,代入式(4.1)得=1072.81kg,轉(zhuǎn)化為TNT當(dāng)量為=25.74kg。
土壤中的爆炸沖擊波波陣面峰值壓力、比沖量和沖擊波作用時間通過式(4.2)計算。沖擊波波陣面峰值壓力、比沖量和沖擊波作用時間與爆炸特征長度之間的關(guān)系見式(4.2)。
(4.2)
式中,、、、、和為TNT裝藥的試驗常數(shù)。針對陜京二線埋地敷設(shè)管線土壤主要為天然氣組合砂,這里取=230,=2,=1.10,=0.075,=0.004,=0.016。
埋地管道不同于地上管道,當(dāng)并行間距小于8m時,管道會發(fā)生破裂失效,且其變形應(yīng)力來自土壤塑性變形應(yīng)力作用,該數(shù)值無法用理論驗證。當(dāng)并行間距達到8m后,管道變形力來自土壤粘彈性,可直接計算其理論超壓值。
將埋地管道爆炸的TNT當(dāng)量值=25.74kg代入式(4.2),得
=273.12MPa
該值與Gauge點6所受正超壓均值誤差為:
=21.23%
表明埋地管道爆炸模型建立合理,計算結(jié)果具備有效性。
5 結(jié)論
本文以埋地管道為研究對象,建立地下管道爆炸對并行管線的沖擊模型,通過對不同間距系列管道變形分析,得到以下沖擊破壞規(guī)律:
(1)在并行間距不大于3m時,埋地管道變形前期受爆炸沖擊超壓影響,后期主要由土壤變形擠壓造成。管道正面全部受土壤擠壓產(chǎn)生大變形,管道正面集體向X軸負方向移動,管道相對變形量最大點為管道頂部和底部,導(dǎo)致這兩個部位發(fā)生破裂。
(2)并行間距為4m-6m時,埋地管道的變形原因主要由土壤變形引起,具體過程與3m系列類似,爆炸沖擊已無法對管道產(chǎn)生直接作用。管道最大變形位置為管道正面靠近頂部處和背面靠近底部處,亦是管道破裂部位。爆炸能量釋放進空氣中后,管道受土壤擠壓作用仍持續(xù)變形。
(3)并行間距大于等于8m時,管道不再發(fā)生破裂,其變形應(yīng)力來自土壤粘彈性變形應(yīng)力。最大變形位置為管道正面靠近頂部位置。雖然該變形量不會導(dǎo)致管道破裂,但已超出管道橢圓化設(shè)計準(zhǔn)則。
終上所述,相比于地上管道,埋地管道雖然發(fā)生爆炸的概率較低,但其爆炸沖擊將引起并行管線發(fā)生大形變甚至破裂失效。為保證埋地并行管線的穩(wěn)定運行,其敷設(shè)間距必須大于8m。如果敷設(shè)環(huán)境特殊,如并行間距小于6m,必須在兩個管道之間設(shè)置防護板,隔離兩管道間的土壤變形。
參考文獻:
[1] Petrochina construction CDP-G-OGP-PL-001-2010-1, the specification of design on pipeline parallel laying, petrochina gas and pipeline company. 2010 (中國石油工程CDP-G-OGP-PL-001-2010-1 油氣管道并行敷設(shè)設(shè)計規(guī)定)
[2] Dai yibin etc, The analysis of reasonable diatance on parallel oil and gas pipeline, China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2010 (26) 01 (代以斌等 長輸油氣管道并行敷設(shè)合理距離分析 中國特種設(shè)備安全 26(1))
[3] Yanbao Guo, Lugui He, Deguo Wang, Shuhai Liu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conduit parallel gas pipeline explosive based on the TNT equivalent weight method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6
[4] Edmilson P. Silva, Marcio Nele, Paulo F.Frutuoso e Melo, László Könözsy ,Underground parallel pipelines domino effect: An analysis based on pipeline crater models and historical accidents,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6.05
[5] T.D. O’Rourke, J.K. Jung, C. Argyrou, Underground pipeline response to earthquake-induced ground deformation,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6
[6] J. Serrano-Arellano, J.M. Riesco-ávila, J.M. Belman-Flores, K. Aguilar-Castro, E.V. Macías-Melo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buoyancy on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in simultaneous turbulent flow in parallel pipel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6
[7] Leige Xu, Mian Lin Analysis of buried pipelines subjected to reverse fault motion using the vector form intrins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7, Vol.93
[8] J. L. C. Diniz, R. D. Vieira, J. T. Castro, A. C. Benjamin, J. L. F. Freire Stress and Strain Analysis of Pipelines with Localized Metal Loss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6, Vol.46 (6), pp.765-775
[9] Changzheng Sun, Bo Yu, Yi Wang Analyses on Heating Energy Saving of Two Hot Waxy-Crude Oil Pipelines Laid Parallel in One Ditch 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3, Vol.2013
[10] Dong shaohua Pipeline Integrity Assessment Theory and Appliacation, Oil Industry Publisher, BeiJing 2014.6 P179-180
[11] WANG De-guo Safe distance of overhead parallel pipeline calcul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as pipeline explos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VoL. 37 No.5, 0ct.2013
[12] Zhang Zhihong,Li Kefu,Zhang Wenwei,Zhang Liming,Geng Xiaomei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emperature field simulation of buried parallel pipelines 2013 v(32)6 P601-605
[13] XU Yan-xin,MA Xuehai,PANG Baohua,et a1.Nature gas pipeline security laying distance with parallel oil pipeline[J].Oil&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2011,30(11):816-818.
[14] Xiang bo, Research on the diatance of parallel pipeline and prention methods, Natural gas and oil, V0L. 27, No.3 , Jun.2009
[15] Zhang Ping,Li Kefu etc, Risk analysis for instaⅡation of parllel oil&gas pipelines Oil&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2013,32(9):1027-1028.
[16] Zhu hai , Separation Distance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arallel Laid Pipelines in the Forest Regions and Permafrost Regions , Oil-Gas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 2016.(35) 01, p83-pp85
[17] wang meng, Li qian etc, the reasonable distance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parallel pipelne, Oil and chemical euipments, 2015 V(18)11 pp62-65
上篇:
下篇: